查看原文
其他

视频|董平:如何教青少年从阳明先生身上学习立志?

董平 辛庄师范
2024-08-23


点击,观看视频



董平老师谈立志和青少年教育(下)



3



问:古人讲性命双修,修性、修命,有没有修行的先后次序?

还是一起修最好?







修性、修命,这个是在不同的地方说的。比如说,这个道教呢,会讲什么“性命双修”,佛教呢,有些派别呢,也讲。儒家呢,讲得更多的是讲修身。 
什么道理?按照儒家的观点,“性”是修不了的。性只是一个原本在,只是一个存在。至于这个“命”,如果你把这个命,了解为生命。那么,比如说你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等等等等。那么这个还是修身,而不是修命。在儒家的思想观点当中啊,性是天命之性,赋予给你的就在那里。那是确定不移的,是亘古不变的。没法修。 
能修的是什么?性的呈现,性通过什么来呈现?通过你的眼耳鼻舌身的活动。只有一种可能性:眼耳鼻舌身的活动,活动出来的样子,呈现出来的状况,和你的性的本来样子不一样。那么你要保持它一样,那么怎么办?还是修身。把你的眼耳鼻舌身的活动跟它保持一致了,就是了。所以在儒家的这个意义上来讲呢,一定是讲修身。 
修身还有一个,如果一定要说修性,我们不说修的,我们说存养,我们说涵养,这是儒家的说法。所以孟子当年便说啊:“存其心,养其性”,没有说修其性的。 
所以性只能存养,存养是什么意思?那你就是要把心的,对这个性的,对外发用的状况,知觉啊、感知啊,等等,把它从外界撤回来,那就是孟子讲的“求放心”还归本体的本源状态。保养它,涵养它。如果把这个也叫做修,那当然也不是一定不可以。但是我们更多的说法是涵养,是说涵养。 
所以性要涵养,但是身要修。这是儒家之说。那么佛教也好,道教也好,是有这说法的,修性修命。那么是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说的,所以我们要区别语境,在各自不同的,这个思想框架当中,那你要了解,他讲的这个话是什么意思? 
比如说在道教当中说,所谓修命,那也无非就是儒家讲的修身,一个道理。他讲的修心,无非就是儒家讲的涵养,一个意思。只要你是承认这个天命的东西,那它就改不了。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,修性可以去把这个性给改掉,改不了。性就是性。它就在那里。 
我们人的,这个能修的,只是我们自己的日常活动,眼耳鼻舌身的活动。关于这个呢,我就做简单的一个回应,好不好?



4


问:如何教青少年从阳明先生身上学习立志?




 


这当然是个好问题。如何教青少年的问题?比如说仅仅就以阳明先生为例,我觉得小孩子是很感性的,人的生活都是非常感性的,我们首先是感性的存在。从小孩子的意义上面来讲,如果你要让他学王阳明,那么,就孩子而言,我觉得最简单的方法,你就是把王阳明一生的故事告诉给他。 但是我有一个忧虑啊,这点上。因为我们现在讲王阳明的东西太多了,现在,我讲句不好听的话,现在讲阳明先生几乎也讲成“百怪都出”,怎么玄乎怎么讲,怎么神了怎么讲,要么就怎么俗了怎么讲,两头情况都有。 
把活生生的一个人,讲得神神怪怪、玄玄乎乎,这个恐怕都是要不得的。我们不要无端地拔高王阳明,不要肆意地神话王阳明,要把王阳明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、现实生活当中的人,是一个做出了伟大的贡献、有了巨大的生活成就的人。并且他有了他自己独特的思想,并且这个思想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这么一个人。还原为一个生活当中的,活生生的人来了解。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?你把王阳明的生活资料,告诉给他。让孩子们有些问题。你可以跟他讨论,你可以在这个讨论的过程当中,给予正确的引导。 
到了一定的时候,孩子慢慢的,看得多了,然后呢,他年龄也渐长,他看过的东西他会留下印象,他也会去时时反思的,会去回忆的。所以我们说,做家长的也好,做教师的也好,往往有一个,有一个误会,总以为这个小孩子是不懂的,啊,什么东西都讲多了,他听不懂的——千万别那么想。 
比如说三岁的孩子能不能讲道理?我认为完全是可以讲道理的,而且可以讲大道理。 
你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小孩子就是,听不懂道理的,所以都是骗、哄、忽悠。你把他现在给他,忽悠过去了就算,那是害了他。 
孩子还是懂得讲道理的,只要你真的在讲道理。这个信心一定要有。所以呢,讲到这个具体问题呢,比如说你跟孩子讲立志。噢,那你看看王阳明这个例子,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他也不是说,谁告诉他的,那他哪里来的?你看看他,30岁之前他在干嘛? 
经过了那么,兜了那么大的一个圈子、又一个圈子,最后回归到这里,那你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:孩子啊,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要时时反思啊,你要回忆啊,要回想啊,要在这个回忆的过程当中,发现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呀! 
千万不要认为小孩子没有是非判断能力。我确认他是有的,你真正要去引导孩子,慢慢的他就会懂得,他就会懂得把王阳明拿来做自己生活的榜样。 
我不知道我这样讲,家长们能不能接受?



5



问:孩子到了青春期,有逆反心理,听不进家长的话。但孩子有不当的言行,家长该怎么办?






小孩子最反感的往往是什么呢? 
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,这所谓代沟啊,这个代沟究竟是咋回事?怎么会形成代沟的?我想来想去呢,就是这个代沟是怎么形成的呢?是因为这个缘故。别说家长,我打个比方讲,我举个例子讲,假定啊,比如说这个家长已经35岁了,那么也就是他已经有了35年的社会生活经验,结果他现在这个孩子呢,7岁,他才7岁,刚刚开始入小学了,好了,这就开始产生矛盾了,就开始斗争了,斗争就发生了。 
没有哪一个家长会害孩子,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成就,但是他已经有35岁了,正因为这样,他心里着急。他是试图把这个35年生活的全部的、成功的经验、失败的教训,一股脑儿地告诉给这个孩子,告诉给这个孩子结果怎么办? 
你这个可以做,你那个不能做,你这个要这样做,你那个不能那样做。 
小孩子才7岁,他没有35年的生活经历啊。你跟他讲那些个他还真不理解。所以这里头就涉及到一个好玩的事情,王阳明先生曾经讲过一个事,你怎么去给学生讲学?所以在这点上,每一个教导孩子的家长,都是教育者,都是讲学者,你要学一学王阳明的心态。 
王阳明当时是怎么讲的?怎么去给孩子讲?不是说你高高在上,你能讲学,不是说你装成一个高上大,你能讲学,不是说你伪装得知识丰富,你能讲学。错!所有这一切全部给我放掉,放到什么程度,放到比听众还要低的程度,你以一种请教求学的心态,去跟你的交往对象去讲学,反而就讲好了,这才叫讲学。 
所以就家长而言,教育孩子,你别高高在上,你别一股脑儿把自己自己多少十年的生活经验教训,什么这个价值观一股脑儿的就交给孩子,教这样,不要那样;那样,不要这样。你要姿态放低,把你放得和你孩子一般大小,来以你孩子的眼光来看生活、看世界,你这个教导才教导得好。如果你放到这个姿态上,你一定不会说:要这样,不要那样。一定不会采取这种语气,这种态度。小孩子一定听得进。 讲到这个教育的问题啊,我很真实的想法,就是我们真正第一重要的,真正要启发出孩子的那种自尊心,那种羞耻心,你孩子犯错误你可以批评,但是千万不要去践踏他的自尊心;你批评可以,千万不要侮辱他。 
我们很多家长往往做不到这一点,搞不清楚这个两者之间的关系。 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很反感?这个家长说,你看看到,你怎么怎么的,你看看隔壁,小小,隔壁小明怎么怎么怎么怎么怎么怎么怎么……每一个孩子,不论男孩女孩都很反感,如果家长这么说的话。 
你知道为什么吗?因为当你做家长的,这么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,实际上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践踏。千万不要认为,小孩子是没有自尊心的,这个东西确乎是与生俱来的。在这点上我们一定要相信孟子所说的,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 
我稍微啰嗦两句,比如说,你从这个小孩子的教育来讲,你去看一看,这个孩子挺有趣的。比如说他最早的时候,他开始说话,但是呢,他不会,他有一个词他不用的。刚开始的一个阶段。他可能什么都会说,啊,这是橘子,这是花,这是笔,他可能都会说。但恰好有一个字不说:“我”,他不说“我”的。那么他怎么自称?家长称他什么,他就自称什么。 
比如说你平时家长称他小明,他就说小明,他以小明这个第三人称来作为第一人称的。谁都没有教他,不要说这个,要说我,没有人这么教他。 
但是呢,过了一段时间呢,他开始要说我了。请注意这个就是心理学上讲的,自我意识的最初生发,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,同时出现的就是自尊心。所以有个很显著的现象:在没有说“我”之前,你和孩子讲,你说不要这样,这样做错了,承认错误,可能并不困难。但是他一旦开始说“我”了,你要说他,说“我错了”,他就死不肯。 
你知道为什么吗?因为他已经知道,做错事是羞耻的。他已经有羞耻心的出现了。所以什么叫自我尊严?什么叫自尊?自尊心的另外一个方面的表现,就叫做羞耻心。 
这是同时的。在这个意思上说,孟子讲恻隐,这个这个,这个这个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,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,有错吗?没错啊,这确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啊。所以我曾经谈到过,我说教育恰恰好,要以这些个,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为基础,来启迪、来开发、来生发、来涵养,这才叫教育。 
如果说素质,这些个才是素质。我们才去养成这些个素质。养成了,那么就仁、义、礼、智一样不缺,才是一个健全的人,一个完整的人。是不是嘛。



 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课程|2020年度招生简章 




  2020“三年制教育者养成”春季课程: 

 备注:4月5日为休息日


点击观看视频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r06646n47ea



——— / 想看更多好内容,请关注它吧!/ ———

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辛庄师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